近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主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以及察哈尔学会共同协办的“‘一带一路’与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上,逾百名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就“一带一路”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带一路”下的人才需求
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的专业型和实践型的人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表示,人才因素在“一带一路”中具有重要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达60余个,政治、法律、社会和文化差异甚大,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这“五通”,人的因素是重要环节也是关键支撑。“培养通晓国际规则,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专业人才,成为教育机构、专业智库、政策制定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对中国“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有很多设想,比如可以借助华人华侨网络,实现人才共享;放宽人才流动的限制,建立优惠政策;实现人才的互联互通,尝试旅游文化交流;建立“一带一路”国际联盟,培养区域治理人才;鼓励青年赴南亚、中亚留学,培养更多的小语种人才;培养国内外的“一带一路”专门人才;推动“一带一路”的国际教育区域化;允许优秀的“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毕业后在华就业和创业;允许中国高校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境外办学,并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中外合作创业教育等。
国际化人才培养进入4.0时代
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是国际化人才?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提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进入4.0时代的概念。
韩方明表示,人才4.0具备四个特点:一是,开放化,要有开放的视野,不拘泥于传统用人路径;二是,数据化,要有效运用大数据的手段,更全面挖掘人才、更深切感知人才需求,更精准地运用人才;三是,智慧化,要把人才的潜力激发到合适的地方,以智慧响应人才,以人才激扬智慧,实现智慧层面的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四是,生态化,最终形成一个人人有位和人人有为的局面,齐心协力地推动“一带一路”具体项目向前推进的人才生态系统。
中央党校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李鹏则围绕中国人力资源的错配与优化问题进行了演讲。他表示,中国人力资源分配面临三大问题:第一,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挑战;第二,以知识为核心的现代行业对国民经济贡献过低,缺乏引领和支撑作用;第三,政府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与公务人员薪酬体系缺乏规范的合理定位。
基于以上的问题,李鹏提出三个解决方法:一是,大胆接受先进人力资源配置的经验,学习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但要注意,美国的体制是世界上最难复制的;二是,“双创”战略促进国内人才市场改革,引领新产业发展,挖旧产业的墙角;三是,以“一带一路”产业和资本合作为基础,搭建高中低合作平台,促进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合作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与TPP相比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把高中低产业合作全部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