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注册  |  登录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专家委员会 专业人才库 人才测评 企业招聘 培训动态 培训服务 证书查询 高校招聘 最新公告 联系我们

  热门资讯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做好留学人才 

· 中国需提升人才全球配置能力 

· 新时代 留学人才大有可为 

· [职通车]天津人才新政6天落户58 

· 【图解】习近平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 

· 新起点,开启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 吸引海 

· 全国高技能领军人才座谈会在北海举 

· 【职通车】京沪入局“升级版”人才 

· 天津进一步升级人才“绿卡”服务功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力资源开发 > 如何让“高精尖”人才自由涌现

如何让“高精尖”人才自由涌现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 2016-05-16 08:23:41   浏览:836次  字号: [大] [中] [小] [收藏]
孙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5月12日 02版)
        人才不能得到合理配置,不能在自由竞争中优胜劣汰,不仅不利于提升科研创新效率,更难以冒出“高精尖”人才。
       不久前,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振奋人心,但不可否认,中国的“高精尖”人才依然匮乏。有数据表明,我国的世界一流科学家仅100余名,占世界的4.1%,而美国高达42%。世界权威机构评选300多位对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我国入选的科学家只有3位。从国际性权威科学院外国会员人数的国别排序来看,我国处于第18位,不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印度,这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不相称。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问题,突出表现为: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还不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还不匹配。
        对科技人才开展原创性研究缺乏支撑和保障
        任何原创性创新成果都会很难,科学大师的一条成长规律就是优势积累和潜心研究。在国际同行领域内做出高水平的创新工作,是国际一流“高精尖”人才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但目前,我们的科研评价机制还不完全以此为导向。在现有定量化考核制度下,大量科研人员被引导到“短平快”的项目上,难以“十年磨一剑”,也不愿承担失败可能性大而可能取得重大原创成果的科研探索。一项针对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开展的调查也表明,当前的科研体制不利于基础性研究,也不利于原创性科技人才的培养。
        科研事业单位的官僚化倾向扭曲了科技人才的价值观
        当前,我国大量科技人员拥挤于高等院所等所谓“事业单位”。在这些单位中,校长、所长职位成为各级政府官员职务晋升的“台阶”,存在不少领导能力欠缺,不懂创新规律和学科建设、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用“参公管理”“行政管理”“干部管理”制约科学家、研究者开展科研工作的状况广泛存在,这导致大多数科研单位行政化和官本位严重。更有甚者,还产生了“官者通吃”现象,以“行政权力”取代“专业权力”,以“领导评价”取代“专业评价”,只要当上大小领导,就自然汇聚了课题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各种“科研资源”。这造成了所谓“中国式科研单位现象”:谁“官”大,谁“学术”水平就高,谁就是“学术带头人”。
        高校、科研院所缺乏用人自主权,政府对其人事管理控制较强,如对单位编制、岗位总量、岗位设置、招聘、职称、工资总额、绩效工资总额、人员调配权等统得过严过死。同时,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科研人员、教授等总体上流动乏力,缺乏基于市场化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导致“优才难流动,庸才难退出”。人才不能得到合理配置,不能在自由竞争中优胜劣汰,不仅不利于提升科研创新效率,更难以冒出“高精尖”人才。
        科研课题管理繁琐、僵化、低效,抑制了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
        当前,体制内的科研课题管理工作流程繁琐,科研骨干的大部分时间用于项目申请、预算设计、经费报销、评审鉴定、课题结题,没有更多时间真正投入项目研究,科学家们“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不是“被评审,就是在评审别人”。还有某些部门、领域的课题申请,“关系门路”大于“能力水平”,甚至成为某些部门领导、公务人员进行“利益交换”的资源。“公器私用”导致了最为严重的科技领域腐败,最终伤害的是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科研经费管理刻板僵化,不能按照课题研究全口径成本进行支出,大部分经费投到“物”上,不承认课题研究者的智力投入和人才价值。我们的调查表明,近两年一些高校院所国家课题申报量大为减少,科研经费问题是被吐槽的最大原因。可资比较的是香港特区的科研项目资助体系。其项目经费全部为人工费,不需要列支种种项目再通过发票报销,做到“一切为科研服务”。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经达到1.4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但是科研经费落实制度的低效、僵化会对巨额科研投入起到对冲抵消效果,这大概也是我国科研创新成效尚未显著改善的原因之一。
        激励机制公正性不足,甚至产生逆激励
        普林斯顿大学李凯教授通过对2012年全世界公立大学教授的薪酬比较研究发现,中国以及前苏联国家的教授薪资是最低的;中国顶尖教授的平均薪水仅比亚美尼亚和俄罗斯高,只有加拿大顶尖教授的11.6%,美国顶尖教授的15%,中国刚入职的年轻学者的平均薪水也是所有国家中最低的。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讲“现有体制下的学问不是贫家子弟能做的”,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科技人才激励体系中还包括科技成果奖励制度。设置科技奖励的初衷是激励科技人员产出更有价值、更有分量的科研成果。但目前看,科技成果奖励和社会成果奖励等为学术界诟病最多,甚至产生“逆激励”。九三学社的一项调查表明,87.7%的科技人员认为科技成果评审和评奖需要“公关”。我们的调研表明,目前省级政府科研奖励评审已经日益演变为各类校长、书记、院长、处长们瓜分勾兑的名利场。2015年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院士评选、国家和地方各级科技奖励评选公信力不足、激励作用不足;个别部门组织的项目评审、奖励评审受行政力量干预太大,重人情、拉关系等现象较为严重,甚至成为实现领导意志的包装过程,严重损害了科技奖励的公正性、权威性。科技奖励工作被腐蚀和异化严重挫伤了一线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信心和积极性。取消省、部级及以下政府科技奖励,不仅不会减弱科研激励,反而会消弭其负效应的影响,应早下决心。
        近期,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改进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方式。为此,要着力解决当前阻碍高精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一系列制度障碍:
        首先,要以产生国际一流创新成果为导向,改革科研评价、成果评价、人才评价机制,推动政府从科技评价环节中退出。以科研成果质量为核心,给连续高质量工作的人才以持续支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科研项目资助评审公正、公平、公开,保障科研投入流向最有创意和社会需要的研究项目。同时建立科学共同体、专业共同体,公开监督并向全国人大反馈机制。
        其次,改革高校科研事业单位官僚化管理体制,推动行政权与学术权分离,推动政府简政放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院所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市场化新型科研机构建设。
        再次,有效提升一线科技人员的待遇保障,改变科技项目与个人收入挂钩的做法,建立“一流人才、一流待遇”制度体系,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的人员予以更好的物质保障。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专家委员会 | 专业人才库 | 人才评测 | 企业招聘 | 培训动态 | 培训服务 | 证书查询 | 合作联盟 | 最新公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联系电话:  010-83687696   传真:010-83687696 邮箱:rczlyjs@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  邮编:100070   法律顾问:邓小华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学术探讨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着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