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注册  |  登录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专家委员会 专业人才库 人才测评 企业招聘 培训动态 培训服务 证书查询 高校招聘 最新公告 联系我们

  热门资讯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做好留学人才 

· 中国需提升人才全球配置能力 

· 新时代 留学人才大有可为 

· [职通车]天津人才新政6天落户58 

· 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 吸引海 

· 【图解】习近平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 

· 新起点,开启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全国高技能领军人才座谈会在北海举 

· 【职通车】京沪入局“升级版”人才 

· 天津进一步升级人才“绿卡”服务功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研究 > 人才结构研究

人才结构研究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16-01-01 12:53:05   浏览:1642次  字号: [大] [中] [小] [收藏]
才结构的研究重点指向人才群体;最终让人才结构理论形成的专著是叶忠海主编的《普通人才学》。因此,我们把1979~1989年看作是人才结构理论的形成阶段。
      早在1979年王通讯、雷祯孝就发表了《试论人才的知识》一文,论述了人才的个体结构。彭庆星在《江西医药》198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论卫生技术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任何人才个体或人才群体的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内容和形式。”在这里,对应着“人才个体”使用了“人才群体”一词。徐伟雄在《科学管理研究》1983年第5期上的文章《改革科技队伍管理体制的系统观念》中指出:“科技人才研究已由对科技人才的个体研究发展到科技人才的群体结构研究,并进而发展为科技队伍组织管理研究。”可见,科技人才的群体结构研究已经初现端倪。在人才研究的各个领域,人才群体的名称在广泛地使用。
      较早涉及人才结构的论文是李澍卿《机构改革中的人才结构调整》一文,刊登在《河北学刊》1982年第4期,他认为:“所谓人才结构,即人才在社会组织中有规律的组合。社会组织中的人才群体,不是个体人才简单的总和,它们内部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多维的层次。从大范围来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部门与一个部门之间,它表现为宏观人才结构。从小范围来讲,一个单位、一个组织内部,它表现为微观人才结构。”这里初步探讨了人才结构的含义,把人才结构分为了宏观人才结构和微观人才结构,并认为人才结构研究主要是人才群体结构研究。
      较早提出人才结构研究的著作是叶忠海、陈子良、缪克成、杨永清著的《人才学概论》(1983)。该书在第六章论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其中第三节论述人才成团现象的分析,第四节阐述了人才组合的群体结构,分别就“群体结构概述”、“群体结构的构成”进行论述。这本书的贡献在于,研究人才结构的重点人才群体结构,并对人才群体结构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他们认为:“人才组合的群体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一般而言,它至少由下列四个次一级的结构组成:专业群体结构、年龄群体结构、智能群体结构和气质群体结构。”叶忠海、陈子良、缪克成、杨永清著,《人才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9页。这是第一本人才学专著中专章研究人才群体结构内容的书。
      集中阐述人才群体问题的专著,是李新生主编的《群体人才学》,由红旗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该书总共分十章即人才个体和群体、人才群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概述、人才群体的结构与功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才群体、宏观人才群体的结构与调整、微观人才群体的组合与调整、人才群体心理、人才群体行为、人才群体演化的动力结构、人才群体管理。这是一本专门论述人才结构,特别是人才群体结构理论的专著,使人才结构的研究以及人才群体结构理论的形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其间还有很多研究人才群体结构理论体系的专著。比如:刘圣恩,马抗美主编的《人才学简明教程》第五章专门论述人才结构,分四节即结构与人才结构、人才结构的基本类型、人才群体及其结构、人才结构的方法和原则来阐述。他们认为:“人才群体结构,即宏观结构就是人才群体这一整体中人才个体的组合联系方式,或者说各个人才个体是怎样组织起来构成这个群体的。具体地说,就是这个群体中有几类人才,每类人才数量多少,各类人才的比例如何,各个人才在群体中起什么作用,占什么地位。”刘圣恩、马抗美等著,《人才学简明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页。“群体内在联系的结构有群体的品德结构、心理结构、生理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智能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群体外部联系的结构,是指群体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因素相关的所有制结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刘圣恩、马抗美等著,《人才学简明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还有如钟祖荣著的《现代人才学》(1987)第三章专章论述人才群体,分两节即人才群体和人才结构去论述。他认为:“所谓人才群体,是由人才个体所组成的,为了一定的创造目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按照人才群体的规模可以把人才群体分为大群体、中群体、小群体。研究得最多的是小群体。”“按照组织的目的和方式可以把人才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照成员交往的频率、亲密和团结的程度可以把人才群体分为紧密群体和松散群体。”钟祖荣,《现代人才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7页。他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人才的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的人才结构和微观的人才结构。前者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人才结构,它包括地域分布结构、年龄结构、部门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性别结构。后者是指一个单位、一个基层组织的人才结构。它包括专业结构、职能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品格结构、年龄结构、心理结构等”钟祖荣,《现代人才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等等。
      还有按领域研究人才结构的著作。如:张世高编《人才学浅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9年出版,这本专著在第四章专章研究人才结构,并且在第一节阐述人才结构的原理,在第四节专门论述科技人才的群体结构。该书认为:“群体结构由各个‘个体’的专业、知识、智能、职类、年龄、思想素质等因素构成,形成群体结构的主要因素: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职类结构、思想素质结构、年龄结构等。”张世高编,《人才学浅说》,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4年版,第115页。
      这一阶段还重点研究了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如:周玉纯、郝诚之编写《实用人才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出版,在人才篇专章论述人才结构学说,在第二个问题论述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他们认为:“科研群体结构的优化:一是跨学科综合研究组织;二是科学研究的矩阵结构;三是研究组织的‘弹性’结构;四是研究所的结构层次与人员构成;五是研究小组的智能结构。领导群体结构的优化:一是年轻化不等于青年化;二是专业化不等于专家化;三是智能要互补;四是知识杂交;五是志趣相投。”周玉纯、郝诚之著,《实用人才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178页。
      夏子贵主编《人才学原理》,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该书的第九章专门论述人才结构,在第三节论述人才群体及其结构,主要研究人才群体的含义、要素和结构。该书认为:“所谓人才结构,是指人才的各种要素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人才结构的基本含义有三:其一是指人才结构中的数量。就人才个体而言,是指它内在要素的数量;人才群体则是指构成群体的人才个体的数量。其二是指数量的比例。其三是指个体人才内在要素和群体结构中各个单个的人才在自己所属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人才结构理论的发展阶段(1990~2003年)
      1990~2003年,人才学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下,通过人才学专家的不断研究,人才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仅在理论界赢得一席之地,而且得到了国家的认可。1992年,《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将人才学列为三级学科,学科代码为:630?5520。伴随着人才学学科的发展,人才群体结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
      这一阶段,叶忠海主编的《普通人才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起到2003年12月中共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止,这一阶段对人才结构的研究更加深入,充分重视了人才结构研究的意义,在人才学的专著中专门论述人才结构和人才群体结构的内容,重点研究了人才群体的含义和类型、内容和要素、功能、选配和优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人才结构理论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人才结构理论发表的论文状况是,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项为“题名”,检索词为“人才结构”,匹配“精确”,查找年限从1990年至2003年,发表的论文的情况如下:共有250篇,是人才结构理论的形成阶段论文的十倍。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论文203篇是形成阶段的约8倍;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有1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有论文44篇,表明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在不断地探讨人才结构的理论问题。这一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涉及人才结构理论的著作共有188本,是形成阶段的6倍,只要是研究基础理论和运用理论的著作均要涉及人才结构的内容。这一期间的特点一方面是人才结构的研究重点是研究人才群体,研究人才群体的结构问题,论文占了176篇,专著占了136本;另一方面是研究人才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功能和意义的少,论文只有17篇,专著仅有39本;研究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比较多。从总体来看,不管是数量和质量上,人才结构理论研究都在不断地发展。
      人才结构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比如:李强《我国知识人才的结构与分布》(《科技导报》,1993年9期);祝夷东《论人才结构与21世纪挑战》(《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4期);王乐忠《论跨世纪人才与人才结构》《科学管理研究》,(1996年3期);苏仁华《围绕人才结构调整,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人事与人才》,(2000年第3期);苏仁华《关于农村人才结构调整的思考》《中国人才》,(2000年第9期);曾毓敏《在改革中调整人才结构》《人才开发》,(2001年第4期);王通讯《论人才结构调整》《中国人才》,(2003年第7期)等。
      在专著中,1990年7月,叶忠海主编的《普通人才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第二章第三节专门论述人才的结构。包括对人才结构的内涵和构成、客观特性、基本典型、人才群体结构与功能等基本问题研究,该书认为:“人才结构是人才系统的构成形式,是人才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并指出从范围角度研究人才结构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人才的个体结构和人才的群体结构。第十四章还专章论述了人才的选用配置。该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人才结构的基本问题,标志着人才结构理论的形成。在此同时,孙密文著《人才学》,由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该书第十一章论述人才群体及效益,具体分四节来阐述,即类型及特征、基本功能、要素及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及配备。他认为,“人才群体结构具体可分为硬结构和软结构,硬结构又可分为内结构和外结构。内结构指内部的要素结构,外结构指与外部人际关系和人机关系的结构。软结构指工资、福利、行为、信息等结构”。人才群体结构的类型:“职业相关型人才群体、专门研究型人才群体、教学科研型人才群体、科研生产型人才群体、国内链锁型人才群体、国际合作型人才群体,还有家族型、师徒型人才群体,等等。”孙密文著,《人才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7页、301~303页。此后,1992年2月,夏子贵,罗洪铁主编的《人才学论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第十章论述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分四节论述,即人才群体及其结构的含义、人才群体的功能、人才群体结构优化的原则、人才群体结构优化的基本方法等。
     (三)人才结构理论的拓展阶段(2004~至今)
      2004年及以后,是人才学学科发展的春天,相应地人才结构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理论体系,注重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1日第1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以后,人才结构理论研究进入了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人才结构理论发表的论文状况是,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项为“题名”,检索词为“人才结构”,匹配“精确”,查找年限从2004年至今,这五年发表的论文的情况如下:共有119篇,是人才结构理论的形成阶段论文的5倍左右,这5年是发展阶段13年的八分之五左右。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论文110篇;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有4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4篇;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有1篇论文。这一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涉及人才结构理论的著作共有86本,主要是研究人才的群体结构的问题。特别是人才群体结构理论的实际应用。这一期间,研究向纵深拓展。
      在学术期刊上,其中有:陈庆修的《以人才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年4期);赵光辉的《我国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的探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5期);韩利红的《人才结构应向“灰领”倾斜》(《中国人才》2005年15期);罗媛的《跨国公司的人才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8期);赵永乐的《人才结构和人才资源配置优化》(《中国人才》2007年第7期);卢嘉瑞的《领导班子配备的人才结构优化问题》(《人才开发》2008年第10期)等等。在这一期间,出现了较多研究某个领域和地域的人才群体的论文,这表明,向纵深发展的标志就是从人才结构的一般问题的研究转向对具体的人才群体的研究。研究某个领域的人才群体。例如,图书馆人才群体:宛朋山《论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的人才群体结构及优化》(《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第4期);军事人才群体:李建中的《注重军事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等。研究某个地域的人才群体。例如,韩隆福的《论近现代常德人才群体》(《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蒋颖、欧阳勇锋、邓群等的《近现代湖南人才群体形成原因浅析》(《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1期),等等。
      还有1篇博士毕业论文是2006年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赵光辉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对人才结构与人才结构调整,产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等进行了阐述。这是第一篇博士毕业论文作人才结构研究。
      专著中对人才结构和人才群体结构的论述较为完整的是由叶忠海主编,2005年3月蓝天出版社出版的《人才学基本原理》以及由罗洪铁主编,2006年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才学原理》。
      2005年3月,叶忠海主编《人才学基本原理》,由蓝天出版社出版。该书第六章论述人才的结构,在第二节论述人才结构的基本类型,在第二目阐述人才的群体结构;在第三节论述人才群体的结构与功能;第四节人才结构的意义。这本书是在《普通人才学》基础上形成的,《人才学基本原理》是一部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学术著作;该书完整地阐述了人才结构、人才群体结构的含义、类型、结构与功能以及人才结构的意义,可谓人才群体结构相关内容的百科全书。
      向纵深拓展还体现在对人才的生态及其群体结构研究。王通讯主编《人才学新论》,由蓝天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该书第四章论述人才生态,在第三节详细阐述了人才种群与人才群落。从生态学视角深化了对用人才群体的研究。
      2006年2月,罗洪铁主编《人才学原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第九章论述人才结构研究,在第一目论述人才结构概述;第二目论述研究人才结构的意义;第三目论述人才群体结构研究,主要从人才群体结构概述、人才群体结构的基本功能以及人才群体结构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来阐述;第四目论述人才结构优化。重点研究了人才群体结构的问题和对策。
      综上所述,这一阶段的人才结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整体的、普遍的人才结构的理论去研究。

      二、人才结构研究的进展
      纵观人才结构研究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主要就下列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人才结构基本理论研究
      人才结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对人才结构的内涵和构成、特点和类型展开研究。
      1.人才结构的内涵和构成
      在人才结构的内涵和构成的研究上,2006年2月,罗洪铁主编《人才学原理》认为:“人才结构是指构成人才系统的诸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方式。”罗洪铁主编,《人才学原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这是学者们比较公认的人才结构的内涵。在人才结构构成的研究上,2005年3月,叶忠海主编的《人才学基本原理》认为:从结构的构成来看,人才结构由以下三方面构成。第一,构成人才结构的基本要素;第二,构成人才结构的要素数量比例;第三,构成人才结构的诸要素之间的配合方式。叶忠海主编,《人才学基本原理》,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2006年2月,罗洪铁主编的《人才学原理》认为:人才结构的构成,包括两个基本构件。第一,人才结构的质和量;第二,人才结构的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
      2.人才结构的特性
      1990年叶忠海在其所主编的《普通人才学》中认为,“人才结构的客观特征为:整体相关性、变异调节性、核心层次性”。2006年2月,罗洪铁主编的《人才学原理》认为:人才结构作为人才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除了具有结构的一般特征,还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体性;第二,动态性;第三,层次性。
      3.人才结构的类型
      2005年3月,叶忠海在其主编的《人才学基本原理》中认为:目前结构有两种最基本的划分方法,按照人才的层次和序列,将人才结构划分为人才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按照人才结构涉及的范围,将人才的结构划分为人才的个体结构、群体结构和社会结构。
     (二)人才群体结构研究
      人才群体结构研究,主要围绕人才群体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功能、优化人才群体结构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人才群体结构含义和类型的研究
      人才群体结构的含义和类型是人才群体结构理论的基本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在人才群体结构的含义上,1988年4月,李新生主编《群体人才学》认为:“所谓人才群体就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由一些相关的人才个体作为主要因子有机结合起来的,通过协作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整体的创造性贡献的社会群体”。“人才群体结构是指在一个系统内,构成人才群体的各种人员比例及其组合方式。它包括三个内容:一、人才的种类和性质;二、各类人才的数量分布或数量比例;三、各类人才的相互联结形式。”李新生主编,《群体人才学》,红旗出版社,1988年版,第30、64页。这里的人才群体结构的含义:一是指各种人员;二是指各种人员的比例;三是各种人员的组合方式。
      在人才群体结构的类型划分上,李新生主编《群体人才学》认为:“人才群体的纵向结构,就宏观人才群体来说,主要是指宏观人才群体中各种层次的人才群体的组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微观人才群体而言,则是指微观人才群体中各种不同层次人才个体的组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它包括能级结构和年龄结构。人才群体的横向结构是由一系列次一级结构组成。就宏观人才群体来说,它是指人才的行业部门结构(又称部门结构或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就微观人才群体而言,是指具有不同的职类、专业、智能、性格的人才个体所形成的各种次一级结构,如职类结构、专业结构、智能结构、素质结构,等等。”李新生主编,《群体人才学》,红旗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这里先把人才群体结构划分为人才群体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然后在分别结合宏观人才群体结构和微观人才群体结构作进一步的划分。
      1990年7月,叶忠海主编《普通人才学》认为:“人才的群体结构(微观的人才群体结构)它是指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人才按一定的层次、序列和比例组合的构成形式。一般而言,由以下群体亚结构构成:性别群体亚结构、年龄群体亚结构、职能群体亚结构、专业群体亚结构、智能群体亚结构、能级群体亚结构、个性群体亚结构。人才的社会结构(宏观的人才群体结构)它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才按一定的层次、序列和比例组合的构成形式。它除包括微观人才群体结构中的诸亚结构外,还包括人才的行业、地区、民族等亚结构。”叶忠海主编,《普通人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5~68页。这里的类型划分,微观的人才群体结构是指人才的群体结构,宏观的人才群体结构是指人才的社会结构,在人才群体结构的下一级亚结构的构成,宏观的人才群体结构包含着微观的人才群体结构。
      2006年2月,罗洪铁主编《人才学原理》认为:“人才群体结构是指构成人才群体的各种要素的比例和排列组合方式。它包括性别、年龄、职能、专业、能级、个性、学历等子结构。人才群体结构按照人才群体的范围可分为微观的人才群体结构和宏观的人才群体结构。微观的人才群体结构是指构成具体部门或单位的人才比例和组合形式,它反映了构成人才群体的类型、比例、功能等。学校、研究机构、行政机关等的人才结构都是属于这种类型。宏观的人才群体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才比例和组合形式。它不仅反映了构成人才群体的人才类型、比例等,而且还反映了人才的地区、产业、部门分布,因此是衡量人才资源的重要指标。”
从以上几种观点可以看出:人们对人才群体结构的含义的理解趋同,但人才群体结构的分类有待加强研究。
      2.人才群体功能的研究
      研究人才群体结构,结构决定功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才群体功能的研究,专家们都认为:人才群体的功能是指人才群体的整体作用能力和功效,但其基本功能的概括现阶段有以下的观点:
     “两功能说”。1990年7月,叶忠海主编的《普通人才学》认为:“所谓人才群体的功能,即指人才群体的整体作用能力和功效。人才群体的外部功能,也即是人才群体对外部环境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等;人才系统的内部功能,也即是人才群体对其诸要素的作用能力的功效等。”叶忠海主编,《普通人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8~69页。
     “三功能说”。2006年2月,罗洪铁主编的《人才学原理》认为:“人才群体的功能是指人才群体的整体作用能力和功效。它主要受到人才群体结构的制约,并随着结构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性质和作用力。一个合理的人才群体结构具有以下功能:放大功能、互补功能、调控功能。”罗洪铁主编,《人才学原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362页。
     “四功能说”。1988年4月,李新生主编《群体人才学》认为:“所谓人才群体的功能是指人才群体的整体作用能力和功效。研究人才群体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各类人员的合理组合,提高人才群体的功能,为社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人才群体的基本功能:群体感应功能、群体互补功能、群体功率放大功能、群体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李新生主编,《群体人才学》,红旗出版社,1988年版,第75~78页。
     “五功能说”。1987年4月,钟祖荣著《现代人才学》认为:“人才群体的功能,一是协作创造,二是社会助长,三是折射作用,四是整体效应,五是满足需要。”钟祖荣,《现代人才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7~63页。
      3.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研究
      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主要集中在人才群体结构优化的原则上。主要观点如下:
      1990年7月,叶忠海主编的《普通人才学》认为:“人才群体结构优化的主要原则:协调适应原则、和谐互补原则、高能为核原则、精干原则、动态调节原则。”叶忠海主编,《普通人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91~393页。比较早地阐述了人才群体结构优化的五条主要原则,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以后,叶教授多次强调,其中又以“高能为核原则”最为关键。叶忠海,《“高能为核”——调整国企领导班子关键》,《组织人事报》,1999年2月。
      1992年2月,夏子贵、罗洪铁主编的《人才学论纲》认为:“人才群体结构优化的原则:和谐互补原则、目标协调原则、高能晶核原则、精干高效原则、动态调节原则。人才群体结构优化的方法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看。纵向的方法就是群体的“功能结构法”,它是从层次的角度研究如何渐进式的优化人才群体,包括目标确定、功能分析、模式设计、人才配备。横向方法就是人才群体的‘合理配置法’,它是从搭配的水平角度研究如何同时地进行各种要素的配置,进而优化人才群体,包括专业配置、职能配置、年龄配置、素质配置、智能配置、知识配置和性别配置。”夏子贵、罗洪铁主编,《人才学论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224页。
      2002年3月,陈拂岫在《欠发达地区人才群体结构优化配置浅探》论文中认为:欠发达地区人才群体结构优化配置的模式有:“开放式配置、配比式配置、传递式配置、转化式配置、结缔式配置、互补式配置。”陈拂岫,《欠发达地区人才群体结构优化配置浅探》《人才瞭望》,2002年第3期,第21~22页。这里着重强调了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的途径主要在于各种配置。
      2004年5月,李建中在《注重军事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中指出:军事人才群体结构优化需要把握的几项原则一是系统结构原则,二是人才核心原则,三是动态变化原则,四是配置效益原则。李建中,《注重军事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84页。这些军事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原则,在普通人才群体结构优化原则的基础上,总结得更具体,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区域的人才结构研究
      该专题研究,又是人才学界关于人才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理论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区域人才开发之中。1990年7月,叶忠海在其主编《普通人才学》中认为:区域的人才结构研究,它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才按一定的层次、序列和比例组合的构成形式。它除包括微观人才群体结构中的诸亚结构外,还包括人才的行业、地区、民族等亚结构。区域的人才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它取决于该区域的社会的经济、科技等结构,一定社会的经济、科技等结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区域人才结构,区域人才结构又要求社会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制度与之相适应。叶忠海主编,《人才学基本原理》,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1996年其又在《人才资源优化策略》中指出,衡量区域人才结构是否优化主要标准有两个:一是看其是否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即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促进度”如何?二是看该区域结构的人才资源个体是否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最优效应。叶忠海主编,《人才资源优化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三、人才结构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人才结构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加强多学科深化人才结构基础理论研究,强化人才结构优化的应用研究。
     (一)多学科深化人才结构基础理论研究
      人才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我们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要利用这种学科交叉的优势,深化人才结构基础理论研究。对人才结构的研究要站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去研究人才结构的心理、人才群体的行为、人才群体的动力、人才群体的功能,等等,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使人才群体各要素之间比例和组合方式更加合理,人才群体结构更加优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门新学科——人才结构学。
     (二)强化人才结构优化的应用研究
      研究人才结构的目的在于解决人才的最优化的配置、最合理的使用、最有效的培养。首先,研究人才结构,掌握功能影响结构的原理,就能根据实效动态调节人才结构,使之符合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科技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发展要求并相互促进,使各类人才根据社会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得到合理配置和调度。其次,研究人才结构,考察人才结构的分类状况,使人才群体在行业间、区域间分布比例协调,避免人才的积压和浪费,使人才群体结构始终处于优化状态,更好地在配合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再次,研究人才结构又是确定人才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搞好人才预测和决策的前提,能充分反应人才需求的状况,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促进人才管理的最优化,特别是结合各地区制订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以适应人才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平衡。

       四、人才结构的专著介绍
     (一)李新生主编,《群体人才学》,红旗出版社,1988年版
     《群体人才学》是我国第一本把人才群体问题当作一门学科来进行探讨的著作。该书成书于1987年9月,第二版于1988年4月出版。全书共十章,22万字,详细论述了人才个体和群体、人才群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概述、人才群体的结构与功能,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才群体、宏观人才群体结构与调整、微观人才群体的组合与调整,探讨了人才群体心理、人才群体行为、人才群体演化的动力结构、人才群体管理。该书对于认清人才群体的性质和特点,探索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研究它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运行的过程,特别是认识现代人才群体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群体的整体创造功能,提高人力管理实效,对于建立和完善人才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该书是人才学原理的基础著作之一,对于合理地使用人才,妥善地配置人才,包括配备各级领导班子和生产、科研等单位的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效益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叶忠海,《人才的结构》、《普通人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人才的结构》一文,是《普通人才学》第二章的内容。全文共一万字,较为系统论述了人才结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人才结构的内涵、构成和特性,人才结构的基本类型,人才群体的结构与功能,人才结构的意义等。在对“人才结构意义”论述中特别强调了“结构和规律是紧密联系的”、“结构在本质特点上表现为规律”,这深化了对人才结构的认识。该文为后来研究人才结构,特别是人才的社会结构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罗洪铁主编,《人才结构研究》、《人才学原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人才结构研究》一文,系《人才学原理》第九章。该文在前人研究成果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人才结构概述”、“人才结构的意义”、“人才群体结构研究”、“人才结构优化”等基本问题,特别对人才结构优化的含义和原则,人才结构优化的途径作了阐述,给予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组织人事部门以启示。这是人才学界关于人才结构基础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专家委员会 | 专业人才库 | 人才评测 | 企业招聘 | 培训动态 | 培训服务 | 证书查询 | 合作联盟 | 最新公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研究所  联系电话:  010-83687696   传真:010-83687696 邮箱:rczlyjs@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  邮编:100070   法律顾问:邓小华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学术探讨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着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